第(3/3)页 刘彻:…… 总觉得在阿珏心里,他的小女儿与刘小黑地位相当。 一行人走到前院时,刘瑶看着光秃秃的门楼,好奇道:“阿父,学宫的名字叫什么?” 对于学宫,她知道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,那可是举世闻名。 刘彻望着门楼上雕刻的字,淡淡道:“春秋学宫。” 牌匾已经让工宫做了,由他亲笔题字,过两日就挂上。 刘瑶点了点头,算是记下了,学着他一样望着门楼,“阿父,我能来这个学宫玩吗?” “你在这里确定能听懂?”刘彻调侃道,“你若是学问够好,日后别说来玩,当个夫子授学也没问题。” 刘瑶斜了他一眼,“那阿狙、东方筠、霍去病他们呢?” 阿狙是勋贵之后,东方筠是官员之子,她是想问一下这个学宫有什么入学要求。 刘彻闻言,蹙眉思索片刻,“他们啊……” 见他为难,刘瑶了解,看来阿父还是想要高标准的。 刘瑶打算以身作则,拍着胸脯道:“阿父,你放心,日后我想进春秋学宫,也会参加朝廷的考试,不会让你为难。” 刘彻愣了一下,福至心灵,欣慰地摸了摸她的头,“阿瑶说的没错,想要入学宫,考试即可,以实力见真章。” 虽然他打算大力推行科举考试,但是不代表就抛弃察举制,“举孝廉”与其并不冲突,只要是人才,无论从哪一条路来的,他都喜欢。 但是学宫这边,他想提高一下标准。 …… 七月,各郡国应试结果出来,一共选出了一百五十六人个。 十月,除了赶路途中出意外或者出事故伤亡的人,全国应试者一百四十五人汇集长安。 虽说这么多人,对于长安几十万来说,也就是一滴水的容量,况且每次陛下发布选贤令,至少会有千人赶往长安,所以长安百姓一点也不觉得惊讶。 朝中的大臣纷纷观望,他们知道陛下这次在实验新的选士方法。 对于这,主父偃、张汤等出身普通的官员自是万分支持。 他们早年为了求学、出人头地,受尽了苦头。即使有了真才实学,可没有门路,也是半生做了无用功,尤其主父偃,他早些年因为家室和性格原因,被许多人针对、嘲讽,更加理解寒门子弟求学谋出路的艰难。 有了科举,寒门子弟好歹还有一个出路,若是没有出路,寒门子弟只能等,或者放下身段和尊严,学会讨好、依附贵族或者权臣,否则就只能等朝廷什么时候再下求贤令,守候机会,自然这个机会他们也要与那些有门路、有背景的权贵子弟争抢。 刘彻见主父偃如此热心,就将命他当主考官,刘瑶听说后,去找刘彻,让他添上东方朔,表示两位主考官才能更好监督。 大汉朝第一次科举,这么重大的事情,日后青史肯定留名。 东方大姨父!她为了他的前途真是操碎了心。 东方朔嘴角抽搐地看着如同小大人叹气的刘瑶,“哦,那我谢谢阿瑶了!” 第(3/3)页